跳到主要內容區塊

走過歲月 台灣鞋 鞋技中心拼觀光 逐步進階庇護工廠

2013-06-23 【蘋果日報╱記者潘姿吟】



 

全台第1家以法人身份通過評鑑的「鞋寶觀光工廠」,為「財團法人鞋類暨運動休閒科技研發中心」無心插柳之作,在協助製鞋業轉型升級,朝向科技研發與創意加值的同時,完善硬體設備、技術資源,獲各界認同,總經理劉虣虣,順勢力推觀光工廠籌設,原中心同仁投入各人專業、周末輪班,只為向大眾呈現台灣製鞋業的輝煌軌跡,提供教育、觀光、遊憩創意的歡樂園地,一旦階段性任務完成,更將成為台中市第8家庇護工廠,讓台灣鞋業不僅具備世界舞台決勝實力,
也有回饋社會的能力。

「藍白拖為何是藍白色?」說起台灣製鞋故事,財團法人鞋類暨運動休閒科技研發中心(以下簡稱:鞋技中心)總經理劉虣虣侃侃而談,「早年生活貧困,以打赤腳居多,就算穿鞋也僅是草鞋、布鞋;國民政府遷台後,美援顧問團認為光腳行走不雅、要求改善。」 
於是,人力最多而易管理的單位:軍方,便投入研發、製造可大量生產的輕便拖鞋,他笑說:「從軍方出來的一定是國徽顏色,也就是國民黨黨徽的藍、白色,不可能用紅色,紅色是很忌諱的,也因此,有1顆星星的美國品牌Converse,早期在台禁賣,賣了會被槍斃,解嚴之後才進來。」

我製鞋史 外銷走向內銷

劉虣虣雖以藍白拖為台灣製鞋歷史開場,但關鍵的手工製鞋技術,則源自日治時期,兩位國寶級老前輩,跟著日本人3年4個月學成後,衍生許多徒子徒孫,進而創造1971~1986年製鞋產業輝煌時期,最高紀錄1年8.43億雙外銷量、總產值32億美元,全台鞋廠3000多家、從業人員20萬人,「時至今日,全世界的鞋3雙中就有1雙是台商生產。」
所有絢麗的曾經,因應勞動成本增加、產業外移,為保存技術、製鞋文化,1989年,台灣區製鞋工業同業公會成立製鞋訓練中心,辦理鞋類設計、技術提升、材料開發、人才培訓等,2年後,升級為財團法人鞋類設計暨技術研究中心,並輔導業者從外銷出口導向,轉成內銷產業。 

 

無心插柳 催生觀光工廠

「早期,中心硬體、環境都不如企業界,其實不太對,財團法人應該走在業界的前面。」劉虣虣著手硬體增建、設備提升,「也去歇業的工廠收集老照片、手工具、舊鞋陳列。」逐漸獲得學校、業界認同,吸引許多人參觀、學習,「那時1年有3700人次參觀,幾乎具備觀光工廠雛形。」
「乾脆好好推廣」的念頭油然而生,「原本,我們就是開發鞋子、包包,很貼近消費者。」設計師、技術人員與設備齊全,加上同仁自發性參與任務編組,大家動起來籌備觀光工廠,設計活潑元素、增加吸引消費者的活動、產品,對成員來說是實踐專業,「最困難之處是受限於政策條件。」
一般觀光工廠是為了轉型、求生存與獲利,「但我們是財團法人,藉此賺錢會惹爭議,法人不該與民間競爭。」劉虣虣說:「鞋技中心是少數可以自籌資金過半的法人機構,上個年度,我們自籌資金達60%,主要獲利來源是開發技術的移轉。」

 

釐清定位 發展庇護工廠

企劃推廣組經理孫希聖則認為:「我們的使命就是帶著產業往前衝,若自籌觀光工廠這件事不能克服,憑什麼當領頭羊。」由於團隊成員專長在研發、企業輔導而非服務業,「目前,大家都願意支持周六、日輪班,未來勢必得再找適任的新血。」
他們早規劃找臨時人力,此外,鞋技中心一直承接政府與民間的輔導案,扶持身心障礙者創業、媒介企業贊助設備,「因此想到做庇護工廠,定位才不會受質疑。」
耗費1年半,終於在去年7月,通過評鑑,成為全台第1家法人通過評鑑的觀光工廠,「鞋寶觀光工廠」專賣台灣製鞋產業的故事、不敗的榮景,亦藉此活絡產業、回饋社會。 

 

 

 

 

資料來源:蘋果日報