走過歲月 台灣鞋 鞋技中心拼觀光 逐步進階庇護工廠
2013-06-23 【蘋果日報╱記者潘姿吟】
|
全台第1家以法人身份通過評鑑的「鞋寶觀光工廠」,為「財團法人鞋類暨運動休閒科技研發中心」無心插柳之作,在協助製鞋業轉型升級,朝向科技研發與創意加值的同時,完善硬體設備、技術資源,獲各界認同,總經理劉虣虣,順勢力推觀光工廠籌設,原中心同仁投入各人專業、周末輪班,只為向大眾呈現台灣製鞋業的輝煌軌跡,提供教育、觀光、遊憩創意的歡樂園地,一旦階段性任務完成,更將成為台中市第8家庇護工廠,讓台灣鞋業不僅具備世界舞台決勝實力, 「藍白拖為何是藍白色?」說起台灣製鞋故事,財團法人鞋類暨運動休閒科技研發中心(以下簡稱:鞋技中心)總經理劉虣虣侃侃而談,「早年生活貧困,以打赤腳居多,就算穿鞋也僅是草鞋、布鞋;國民政府遷台後,美援顧問團認為光腳行走不雅、要求改善。」 我製鞋史 外銷走向內銷劉虣虣雖以藍白拖為台灣製鞋歷史開場,但關鍵的手工製鞋技術,則源自日治時期,兩位國寶級老前輩,跟著日本人3年4個月學成後,衍生許多徒子徒孫,進而創造1971~1986年製鞋產業輝煌時期,最高紀錄1年8.43億雙外銷量、總產值32億美元,全台鞋廠3000多家、從業人員20萬人,「時至今日,全世界的鞋3雙中就有1雙是台商生產。」
無心插柳 催生觀光工廠「早期,中心硬體、環境都不如企業界,其實不太對,財團法人應該走在業界的前面。」劉虣虣著手硬體增建、設備提升,「也去歇業的工廠收集老照片、手工具、舊鞋陳列。」逐漸獲得學校、業界認同,吸引許多人參觀、學習,「那時1年有3700人次參觀,幾乎具備觀光工廠雛形。」
釐清定位 發展庇護工廠企劃推廣組經理孫希聖則認為:「我們的使命就是帶著產業往前衝,若自籌觀光工廠這件事不能克服,憑什麼當領頭羊。」由於團隊成員專長在研發、企業輔導而非服務業,「目前,大家都願意支持周六、日輪班,未來勢必得再找適任的新血。」
|